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文件 > 乡镇(街道)文件 > 滩营乡人民政府

滩政发〔2022〕6号滩营乡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滩营乡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通知

2022-03-29 00:00     来源:防城区滩营乡人民政府     作者:防城区滩营乡人民政府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各村(社区),乡直(驻乡)各单位: 

  现将调整后《滩营乡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滩营乡人民政府 

                                     2022年3月29日 

                                                  

 

  滩营乡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及规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 则 

  防御山洪灾害实行下列原则: 

  (一) 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的原则; 

  (二) 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原则; 

  (三)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二、基本情况 

  我乡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690毫米以上,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我乡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境内水系发育,冲刷强烈;加上经济开发,森林砍伐,植被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土壤裸露,暴雨突发,洪水、泥沙俱下,迅速汇集成大流量洪峰。 

  我乡境内已建成小(二)型以上水库11座,这些水库在历次洪水中,通过拦蓄洪水,错峰削峰,有效的减轻了下游洪灾损失。但是,我乡在防御山洪灾害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水利工程防洪标准偏低。二是病险水库及小山塘仍是我乡防汛工作的心腹之患。一些小型水库及小山塘建造于五六十年代,虽已全部进行了坝体加固工程,但乃存在排洪泻洪安全隐患,危及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地质灾害隐患多。在汛期特别是在受短时、高强度的降雨过程中,容易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四是有些河流两岸开山采石挖矿,导致严重水土流失,且废渣弃土大量挤占缩窄河道,影响河道行洪能力,抬高了洪水位。 

  三、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我乡各地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下地段及各处地质灾害点均划为危险区。 

  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难场所。各村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选择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划为安全区。 

  四、组织指挥体系 

  乡防汛抗旱指挥部为本乡的山洪灾害防御组织机构,统一领导和组织全乡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各村也应成立山洪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按照本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负责辖区内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乡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需要抽调指挥部成员成立5个工作组: 

  (一)监测组:由乡国土规建环保安监交通站、水利站、气象信息员组成,负责监测辖区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 

  (二)信息组:由乡水利站、乡国土规建环保安监交通站、气象信息员组成,负责对乡级防指、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三)转移组:由乡党政办、乡人武部、派出所、交警中队、乡国土规建环保安监交通站、中学、中心小学、民政办组成,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四)调度组:由乡党政办、水利站、人武部、派出所、国土规建环保安监交通站组成,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资、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 

  (五)保障组:由乡民政办、卫生院、国土规建环保安监交通站组成,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基地用地审批手续的联系等工作。  

  五、监测预警 

  (一)实时监测 

  指挥部下属监测组成员单位负责全乡范围的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等信息的监测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监测,以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各村委会、水利站、国土规建环保安监交通站、中小学应根据灾害点的情况,对已确定的重点地质灾害点及主要溪河两岸,要明确防御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将灾害监测任务层层落实到单位、村和监测人。各村应制定以人员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为主要内容的防御方案,健全群防群测体系,发现险情及时做好人员疏散撤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员伤亡。 

  监测系统的设立:要建立完善乡—村—组三级监测系统,依靠国土部门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及乡洪水预警报系统及水利、气象、水文部门的预报,对小(二)型以上水库逐步建立水位观测井及沉陷位移观测点进行观测。采用电话、传真、锣鼓号等多种形式进行山洪灾害信息通信。 

  (二)预报预警 

  1.预报内容: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气象预报由气象信息员发布,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由水利站发布,泥石流和滑坡预报由国土所发布。 

  2.预警内容: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3.预警启用时机:(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发布暴雨预警信息;(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4)水库及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立即发布相关信息。 

  4.预警发布及程序: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发布警报。各地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预警程序和启用条件。(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防汛指挥机构发布,按乡→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区防汛指挥部和乡防汛指挥部,并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 

  5.预警方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如电话、手机、短信等)、报警信号(如锣鼓、报警器等);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  

  六、转移安置 

  (一)转移安置  

  1.根据气象、水文部门预报当降雨和水位可能达到成灾量级时,各村应根据预报可能成灾级别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并通知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到岗到位做好人员转移工作准备,在灾害发生之前及时做好人员转移工作。 

  2.转移原则: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转移责任人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 

  3.转移地点路线:对各个易受山洪灾害影响的居住点,汛前应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路线。转移地点、路线遵循就近安全原则,转移路线应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不要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填写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绘制人员转移安置图。 

  4.制作明白卡、标识卡。转移之前须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5.制定当交通、通讯中断时,村(组)躲灾的应急措施。 

  (二)转移安置纪律 

  转移工作采取乡、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统一指挥,统一转移,安全第一。  

  对于特殊人群的转移安置必须采取专项措施,并派专人负责。  

  七、抢险救灾 

  (一)抢险救灾应急方案 

  1.灾前预报 

  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暴雨预报或监测点出现异常变化时,由乡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提出有关短期预报和临灾预报,报乡人民政府批准后及时通知有关村,各村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将有关信息通报给各组及受山洪灾害影响的有关群众。 

  2.临灾应急 

  临灾预报发布后,预报临灾区即进入临灾应急期,乡防汛抗旱指挥部及各职能工作小组根据职责分工,进入临灾应急状态;各监测责任单位和监测人对临灾点范围采用明显的预警标志,及时通知和组织临灾区受影响范围群众做好人员和财产安全转移。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3.灾后应急 

  当发生山洪灾害时,乡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派人到现场了解灾情,确定灾后应急工作规模,命令防灾救灾应急分队进入灾区进行人员抢救和工程抢救工作。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灾情,组织专家进行会商,及时提出灾情趋势意见和防灾救灾建议;提出合理可行安置灾区人员方案和有关生命线工程(如省道)的紧急抢救方案;加密灾后监测工作。 

  (二)职责和分工 

  乡防汛指挥部统一指挥和领导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成员单位各部门各负其责,按照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和指令,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村防汛指挥机构在乡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组织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按照本村制定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实施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乡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职责:负责全乡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指导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所在村组做好监测和防治工作。发现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时,按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应充实技术力量,并应当会同水利、气象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强项目建设及民用住宅的规划管理,防止在山洪灾害易发地段规划建设,禁止在山洪灾害危险区内削坡建房和从事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要加强对原削坡建房并形成高陡边坡的民宅的监测和采取防治措施;每年汛期前组织开展对公路沿线的山洪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监测和治理,在隐患路段设立醒目的警戒牌;在山洪灾害发生时,做好防灾抢险人员、防灾物资及撤离人员的紧急运输工作;同时负责做好本部门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学校职责:各中小学负责本单位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要建立学校汛期值班制度和校园周边山洪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制度,加强山洪灾害点的监测,在校园周边山洪灾害危险区域要设置警示标志;同时负责做好本部门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乡财政所职责:筹集山洪灾害救灾防灾经费,统一管理上级及外援救灾经费;负责向上级申请救灾经费。 

  乡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职责: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解决衣、食、住问题;协助做好抢救、医治、转移伤病员等工作;负责灾情了解和灾后救济工作。 

  滩营派出所、交警中队职责:负责灾区安全保卫、消防和交通管制等工作;打击各种扰乱社会治安的不法行为,保护国家资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职责:监控水库山洪灾害情况、重大水土流失情况、重点农田水利设施山洪灾害情况;监测林区的山洪灾害情况,布置林区各单位参加救灾保障工作;同时负责做好本部门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乡卫生院职责:部署准备必要的卫生器械、药品和医务人员;派遣医疗队伍到灾区防疫、抢救、治病。 

  气象信息员职责:应及时通报水文气象监测资料和降雨时空分布信息。 

  乡文化和卫生健康服务中心职责:应加强山洪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及时播报乡人民政府的防灾工作部署和灾害性消息及灾情预报等。 

  当地村民职责:发现山洪灾害险情或者灾情应当及时报告乡人民政府或者基层自治组织,服从乡人民政府指挥,积极参加防灾救灾抢险工作,及时将人员和财产转移到安全地带;因灾需要,临时调用单位和个人的物质、设施等时,应当服从乡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 

  工程建设单位职责: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山洪灾害监测,在山洪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山洪灾害危险性评估,对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山洪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山洪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山洪灾害治理工程。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山洪灾害险情或者灾情时,应当立即向乡人民政府或者乡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 

  八、保障措施 

  (一)汛前检查 

  汛前,各村和乡直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二)宣传教育及演练 

  1.对本预案内的主要内容,要利用会议、广播、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内每个居民宣传到位。 

  2.组织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 

  3.适时组织区域内人员开展实战演练。 

  (三)防汛纪律 

  1.各村、乡直有关单位要加强值班,确保通讯畅通。 

  2.暴雨天气,乡防汛办和各村主要领导及驻村干部必须在岗,未经批准,不得离岗外出。 

  3.各村编制落实水库山塘防汛预案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4.各水库管理单位严格执行病险水库山塘控制蓄水,实行一天一巡坝、大雨暴雨天气24小时巡坝制度。 

  5.暴雨天气,山洪灾害重点防范区居民做到日不入户,夜不入睡。 

  6.山洪灾害重点防范区村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水库山塘防汛和山洪灾害避灾演练。 

  7.山洪灾害防御常识宣传做到进村、入户、到人。 

  8.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失职、渎职、脱岗离岗、不听指挥的,追究相应责任,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四)防汛值班制度 

  1.汛期(4月1日至9月30日),各村、乡直有关单位实行昼夜值班,值班室24小时不离人。 

  2.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忠于职守,熟悉业务,及时处理日常事务。要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汛情紧急时,主要领导要亲自值班。 

  3.积极主动抓好情况搜集和整理,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全方位掌握情况。 

  4.重要情况及时逐级报告,做到不延时、不误报、不漏报、不瞒报,并随时落实和登记处理结果。 

  5.凡国家防总,省、市、县委,省、市、县政府,省、市、县、乡防指领导的指示及重要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各有关单位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上报和下达,不得推诿和拖延。 

  6.按要求认真完成好各项任务和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五)落实责任制 

  1.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责任制 

  汛前,乡指挥部组织召开由乡领导、机关包村干部、行政村党政一把手、重点部位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的防汛动员大会,传达落实上级有关会议精神,部署具体防汛工作。乡对村、村对重点户签订责任书。 

  2.“三包、七落实”岗位责任制 

  (1)“三包”: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党员包群众。 

  乡领导包村的防汛工作。 

  村干部包户,党员包群众。每个村至少落实一名村干部负责防汛避险工作;老、幼、病、残、呆傻、孤寡等特殊群体,每人每户都落实一名党员具体负责转移工作。 

  (2)“七落实”:落实避险信号、转移路线、避险地点、避雨棚(场所)、抢险队伍、提前转移人员、报警人员。 

  汛前,每个村对每一户由谁负责、转移到哪儿、怎么走、什么信号、由谁发布等都要一一明确,落实到人。遇到紧急情况,确保群众安全有序转移。 

   3.各村相应做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